客服电话:+8610 6803 2288

多维度重塑低碳减排新版图,碳市场释放积极信号

气候变化是全世界都关注的话题,碳排放交易也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碳市场”)再迎新进展:地方陆续就落实全国碳市场建设方案提出工作设想,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历史数据的报送核算与核查、能力建设等工作已进入深水区。公开资料显示,碳交易是把温室气体排放权看作一种可以交易的产品,不同行业与企业可交易碳排放配额。

2017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印发,标志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随着方案的发布,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进入新的阶段,现在工作的重心要从试点转向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照“先易后难、稳中求进”原则,全国碳市场将逐步扩大参与行业及交易主体的范围,增加交易品种、市场活跃度。在电力行业率先突破的基础上,石化等其他重点排放行业的前期技术工作,随后也将启动。

在9月5日至6日举行的发电行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动员部署会暨培训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曾表示,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双降,显示碳市场以较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截至2017年底,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1.97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超过45.7亿元。预计从2020年全国碳市场开始配额现货交易以后,碳交易对发电行业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及降低碳减排成本的作用才会逐渐发挥出来。

全国碳市场启动建设,被纳入其中的企业是最直接受影响者。发电行业首批纳入碳市场,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司长李高表示,初期纳入碳交易市场的发电行业企业有1700多家,排放量超过30亿吨。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的成本压力也不会传导蔓延至整个行业和下游行业,因为单个企业或将产生配额盈余或缺口,会在行业整体实现内部基本平衡。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推动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让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据透露,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已开始拟定,发电行业碳配额分配技术指南也已进入制定阶段。同时,各地按照部署开展了碳排放历史数据报送与核查,推进全国碳市场相关能力建设,针对重点排放单位和第三方核查机构开展了人员培训。着力加强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碳市场队伍和能力建设,及时开展相关培训,尽快熟悉碳市场建设相关业务。

业内专家认为,全国碳市场在建设阶段,应更加注重探索此前各个试点碳市场出现差异的原因,为完善市场机制设计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经验借鉴。这也意味着,将来纳入碳市场的门槛可能还要降低,要把更多的企业纳入到碳市场的管理范围。而在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进行优化完善,对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运行方案抓紧优化评估。

而在业界资深人士刘爽看来,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其他能源气候政策的融合,将是下一步的关键。未来,中国将坚持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定位,通过碳约束倒逼电力优化结构,使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更有经济上的竞争性,加快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替代高碳能源发电量,有步骤地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