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8610 6803 2288

顶层设计定调,银行金融科技路径渐趋明朗

8月22日,央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进一步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近日,央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这份新鲜出炉的顶层设计,给金融科技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央行表示,金融业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推动我国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方向明确了,路就更好走了。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相信在《规划》的指引下,中国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和监管部门将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持续创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不断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将金融科技打造成为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

不过,要实现《规划》提出的六大目标,银行业在完善金融科技建设上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规划》指引发展道路

“《规划》是我国金融科技第一份科学、全面的规划,是金融科技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董希淼认为,中国缺乏金融科技发展的整体规划,未建立全面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因此发展主要依靠市场机构自发自主的创新。对金融机构而言,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规则,部分应用不够规范。

《规划》明确要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基本规则体系,加快推进监管基本规则拟订、监测分析和评估工作,探索金融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服务金融业综合统计,增强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

对此,董希淼认为,未来,金融科技监管的主要形式将从机构监管转移到行为监管。“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分业监管,以机构监管为主的形式已不符合金融业发展趋势,金融市场出现了一些乱象,部分乱象还横跨多个行业,相互渗透和交叉。近年来,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快,更注重行为监管。未来,金融强监管将进一步常态化,并借助监管科技(RegTech)提升监管能力和效率。”

尤其值得银行业关注的是,随着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其发力重心或将从个人客户(C端)转移到公司客户(B端)。董希淼分析,“中国人口基数大,面向C端的业务创新相对简单,发展速度很快。而开拓C端市场的核心要素是流量。无论‘砸钱’打价格战拼补贴,还是打造各类消费场景拼体验,导入流量并转化成客户就是王道。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迈上新阶段,消费互联网进阶成为工业互联网,流量红利正在快速下降并终将消失,原有粗放的业务模式随着监管趋严难以为继,而技术进步正在催生着整个行业发生裂变。”

而想要发展好金融科技,银行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金融科技不止是推出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和新的金融服务模式,它带来的是金融业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等方面一系列的深刻改变。”工行原行长杨凯生在“神州信息2019Fintech高峰论坛”上表示。

新技术应合理运用

对于银行业而言,研究并把新技术运用到日常业务领域早已是“家常便饭”。前不久,各家银行的5G银行纷纷亮相,一时间各种最新运用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

“5G不仅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更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将深度发展,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将加速应用。这将深刻改变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形态,并在很大程度上将重构金融业务模式。”董希淼说。

可以看到,对于新技术的运用,各家银行可谓争先恐后布局、各有各的战术打法。以兴业银行为例,今年以来,该行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落地,设立金融科技创新基金,将上年利润的1%专项用于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应用和创新孵化。

值得关注的是,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兴技术,银行业应当如何选择适当的发展路径?董希淼分析,《规划》提到大数据14次、云计算14次、人工智能20余次,但没有提到区块链,这或许说明国家对尚不明朗的技术持保留态度。”

业内专家同时表示,如何“合理运用”新技术值得深入思考。对此,《规划》强调,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规范关键共性技术的选型、能力建设、应用场景以及安全管控,全面提升金融科技应用水平。

如何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合理应用新技术赋能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如何防范新技术自身风险与应用风险?更是银行业当前亟待探索的课题。

多维度提升服务质效

“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丰富服务渠道、完善产品供给、降低服务成本、优化融资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使金融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民生,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无疑是《规划》重点关注的一个领域。

未来,银行的服务边界将越来越广。“客户期待随时随地以最低成本获得最佳服务,需求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目前的金融服务无法完全满足客户需求。必须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打破藩篱,共建生态,真正让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无微不至。”董希淼称,2018年,“开放银行”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颇受推崇,并非偶然。

以建行为例,该行积极对外拓展开放共享型智慧生态,在初步搭建起同业金融科技产品体系、推进银行业协会联合授信等项目建设的同时,还推进住建部公积金数据集中平台建设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建设,并在多地推动智慧城市政务服务项目。

在提升服务效率环节,各家银行积极打造定位于生活服务平台APP,探索轻型化金融服务模式。兴业银行年中业绩报告显示,该行“好兴动”APP深度融入用户吃、喝、玩、购、乐等生活消费场景,与近7万家商户合作,注册用户数较年初增长接近100%;新版手机银行APP上线后月活用户(MAU)增长22%,现金分期、消费分期交易成功笔数分别增长39%、165%。

值得一提的是,对小微等普惠领域的服务质效,也将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下大大提升。华创证券认为,此前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难点在于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贷前尽调、风控评估、贷后跟踪,导致贷款审批周期较长、利率成本较高。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不少银行将和软件公司合作,推出增值税数据、ERP数据等新的风控手段,将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从而使小微企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