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8610 6803 2288

食用菌产业迎来新一轮转型升级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食(药)用菌出口实绩”显示,2018年,中国共出口各类食(药)用菌产品70.31万吨(干鲜混计),货值44.54亿美元,出口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1.47%和15.85%。

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相关问题也逐渐显现,各路资本的涌入使行业洗牌速度加快。2012年,中国食用菌工厂化企业达到历史高峰,共有788家,随后逐年递减,2017年已至降529家。

加强产业一体化发展

2000年左右中国广泛应用国际领先的食用菌工厂化技术,短短十几年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走过了欧洲以及日本和韩国20年~50年的历程。

“虽然发展速度超乎想象,但产业一体化始终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秘书长刘自强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届国际药用菌大会上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中国食用菌产业在菌种、技术、设备、人才、管理和营销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刘自强表示,整体看,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还处在“微笑曲线”底部阶段。

食用菌根据栽培基质可分为草腐菌和木腐菌。草腐菌如双孢蘑菇、草菇、巴西菇、鸡腿菇等,其产量约占中国食用菌生产总量15%,栽培基质通常以麦草为主。香菇、木耳、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猴头菇、灰树花、茶树菇、鹿茸菇等木腐菌约占中国食用菌生产总量85%,栽培基质以木屑为主。

木腐菌的栽培方式主要是瓶栽和袋栽。具有中国特色的香菇、木耳、猴头菇、茶树菇、海鲜菇等珍稀食用菌品种主要是以袋栽模式生产,占木腐菌生产总量85%;袋栽食用菌生产量占中国食用菌生产总量70%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食用菌产业要想真正做强做大,不但要培育和发展菇用林,还要提升袋栽食用菌装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刘自强强调,这就要求企业掌握从工厂化的生产、技术到品质控制等环节的技术。同时,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有专业的人才,但行业内正是缺乏这样一批人。“商业模式可以复制,专业人才则难以复制。它需要花时间去培养,或通过内部培养,或通过外部招聘。”

抓好一带一路机遇

目前,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迎来了新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药用菌学会主席李玉曾用四个“新”来阐释这一变化:中国食用菌产业是精准扶贫的新抓手,是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径,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新方向。

刘自强也表示,食用菌产业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如何将食用菌产品与米、面、调味料、火锅底料、休闲食品、即食食品、调味食品、功能性饮料、酒等大食品行业相结合,正是食用菌企业需要思考的方向。同时,食用菌企业还需增强人员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力,并培养更多的具有匠心精神的科研人员。

此外,中国食用菌产业流通尚还处于初级阶段。刘自强分析,食用菌产业流通还基本停留在“只要生产出就能挣钱”的初级阶段。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需要用工业品和快消品的眼光去看待食用菌消费,需要特别注重宣传推广、品牌建设和终端渠道建设。

在刘自强看来,发展食药用菌(菇类)生物科技休闲养生产业是食药用菌产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因此,要用科研、技术、管理、环保、产业和资本思维去考虑食用菌产业的未来,要按照终端消费渠道-品牌-资本-人才-生产技术这一思路去发展企业。”

食用菌企业一方面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推动产品“走出去”,逐渐推动产业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学会借助资本的力量推动企业实现质的飞跃。

刘自强告诉记者,2010年以来,一批食用菌企业陆续上市,带动了至少2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进入食用菌产业,但也造成了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局面,进而加速了食用菌产业的洗牌,兼并重组与亏损倒闭同行。

“如果能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本,并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相信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将实现腾飞。”刘自强对行业未来发展满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