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电话:+8610 6803 2288

建设海洋强国需要高度国产化海洋装备支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强特种装备研发,研发水下机器人、深潜水装备、大型溢油回收船、大型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等新型装备。

广东海洋大学海洋政治与战略研究室主任张建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海洋装备发展要晚于西方国家,但经过四十多年的追赶,在国产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上,我们已经缩小了差距,在一些技术领域甚至成为行业翘楚。

“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必须有很强的海洋科技和海洋开发能力,未来的海洋发展包括船舶工业与交通、海底通讯电缆制造与铺设、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等,这一系列措施离不开海洋装备,尤其是资源开发和海洋管控能力上,更需要高度国产化的海洋装备支持。”张建刚表示。

中船重工第七〇二所副所长、总工程师颜开认为,深海有很多的多金属结核、热液硫化物以及稀土等,因此,发展深海装备,首先会带动深海资源开采业的发展。另外,深海装备产业的发展,例如水声通讯的、能源的、动力的、导航的和材料的、机电的等一系列产品的开发,会带动起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最后是生物资源,随着深海勘探的发展,发现了很多不同于陆地上的生物基因资源,相对于太空,这些资源更容易获取,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张建刚表示,成为海洋强国,除了装备技术研究外,还要使高科技支撑的海洋油气产业、临港工业、现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临海产业方面可以借鉴学习日本模式。

“日本对海洋经济的依赖程度可以用‘登峰造极’来描述。日本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达45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其国土面积的12倍。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把经济发展的重心从重化工业逐步向发展海洋产业转移,迅速形成了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现代海洋经济结构。”张建刚表示。

中国的水下机器人受到“产业化”困扰,一般只应用于特种领域的非标定制水下机器人,与海洋产业的联系并不紧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涌现,水下机器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遥控无人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的功能和应用领域不断延伸,中国的水下机器人项目在应用层面上,有着广阔的市场化前景。如何定位水下项目的产品与服务及精准的消费市场开拓,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