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发布的《“创响荆楚”高校师生创新创业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鼓励高校教师按规定兼职创新、在职或离职创办企业,人事关系不变。兼职创新创业的教师,可以合法取得报酬,实行弹性的工作时间。离岗创业的教师,离岗期间连续计算工龄,可以依法合规取得企业股权等报酬,返岗聘用时不低于原岗位等级”。从国家到地方,为高校教师松绑、鼓励其“走出去”投身创新创业大潮不断向前。从2011年“不得影响教学”的谨慎限制,到近年各地方对高校教师兼职创业的积极鼓励;从单向鼓励教师“走出去”服务产业,到同步引导产业精英“走进来”反哺教育,中国高校的“无形围墙”正日益通透。
为教师“走出去”托底
回溯十余年前,政策对高校教师的“兼职”行为尚持谨慎态度。2011年,由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高校教师“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然而,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相关政策悄然转变。
2015年,《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首次将高校教师创业纳入国家鼓励科技人员创业的机制设计。2021年,高校教师兼职的定位已转变为《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到的:“高校教师在履行校内岗位职责、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学校同意,可在校外兼职从事与本人学科密切相关、并能发挥其专业能力的工作。”
国家层面的号角吹响后,地方实践迅速跟进,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各显其能。
2023年4月,北京市昌平区发布的《昌平区“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工作实施意见》实施,分两批聘任了71名“科技副总”。去年4月《昌平区“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工作实施意见》(2.0版)发布,对课题领域及经费支持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每年度对结题的“科技副总”课题进行评选,对成果突出的课题进行奖励;对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科技副总”课题项目,按此项目转化、产业化投资总额的30%给予资金补贴支持,补贴资金总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补贴给合作企业。
去年,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自2024年起3年内,全省将选聘3000名左右“科技副总”到企业任职,引导一批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具有研发能力的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向企业一线有序流动,培养形成一支高学历、懂技术、能攻坚、助发展的人才队伍。
不止北京、河南,近年来,安徽、云南、湖南、江苏等多个省份密集出台配套政策,聚焦解决教师兼职创业的后顾之忧。这些政策看似细微,实则触及人事管理、评价激励的核心机制,为教师迈出校门、走向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性托底。
为企业发展精准“把脉”
海南大学挂职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集团”)“科技副总”座谈交流会日前在海口举行。“聚焦小切口,让科研成果在企业落地生根。”“参照科技小院模式,让产业基地成为企业创新温床和高校研发平台。”……座谈会上,各“科技副总”结合调研和摸底实际,分享在新岗位上所见所感所思,并计划申请相应科研课题,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深化校企协同创新、科技攻关、成果转化。
去年下半年,海垦集团与海南大学共同探索打造校企联动的“科技副总”工作机制。企业以“柔性引才”的方式,从海南大学各学院选聘专家、教授以挂职的形式到海垦集团担任研发副职,一方面为企业科技创新“精准把脉”,解决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也让高校科研方向“有的放矢”,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现多方共赢。
今年3月,海垦集团向海南大学聘任首批16名来自食品加工等领域的专家和高层次人才在该集团二级企业担任一年“科技副总”。根据产业发展与挂职人才专业相匹配原则,这16名“科技副总”分别就职于海垦集团旗下海洋渔业、果蔬等多家二级产业公司,并分别分管基地生产、加工生产、智慧农业等工作。
近期,宁夏农林科学院研究员任怡莲等区内外106位专家接到了最新的聘书,他们自此获得一个新的身份——宁夏第一批科创专员。“我们在经费管理、工作评价、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了突破,这是一次全新实践。”宁夏科技厅科技人才与对外合作处处长徐小涛说。
“年底他们在网上提交工作报告,如做了哪几项服务、有什么成效等,简明扼要,不进行繁琐的年度考核。”徐小涛介绍道,此次改革,宁夏不仅做“减法”,还在多个方面赋能加码。比如,科创专员结合服务企业技术需求申报的科技项目,经相关程序符合立项条件的,可不受限项要求给予支持;鼓励科创专员助力落实以技术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改革;其联合高校院所,针对企业创新需求提出研发需求,符合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目标任务的,可按相关程序纳入科技项目指南。
去年4月,任怡莲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以科技干部身份挂职。之前,该区食用菌产业园还是一片废弃的盐碱地,在任怡莲团队的努力下,当地推进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新模式,吸引上下游企业投资1200余万元,推动园区从单一生产向菌种研发、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全产业链升级。
产教融合实现双向赋能
在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的同时,另一股逆向流动的力量也在悄然壮大——让来自产业一线的专家“走进来”,担任高校的产业兼职教师。
2022年12月,《安徽省职业院校产业教授选聘办法》印发,鼓励职业院校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选聘一批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学院院长夏名首拿到文件后对照上面对产业教授的要求,第一时间想到了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潘道伟,于是拨通电话盛情邀请,没料到却被一口拒绝。
夏名首耐心地解释文件精神:“产业教授有6项工作职责,完成3项就算达标,你推动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参与人才培养也算完成履职。”潘道伟犹豫了,三只松鼠每年需要补充大量复合型运营人才,而传统校招往往要投入数月时间培训,“我成为产业教授后,若能搭建一座桥梁连通校企,也能为公司多培养些适配人才”。最终,潘道伟成为安徽省首批产业教授。
“产业教授不是临时救火队,而要成为产教融合的‘连心桥’。”安徽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高原说。为此,安徽省构建了双聘双认、动态考核等方面的管理机制。产业教授所在单位承认产业教授在院校聘任期间取得的业绩成果,作为其在本单位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考核奖励、评先评优、人才选拔等重要依据。产业教授实施中期和期满考核,中期考核不合格者约谈整改,整改半年后考核仍不合格者,予以解聘,期满考核不合格者,5年内不得申报。
截至2025年2月,在安徽省像潘道伟这样活跃在产教融合一线的产业教授达630人,其中95.9%服务于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他们的加入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今年年初,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印发的《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从聘请条件、聘请程序、工作任务、政策支持等方面,为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进入普通本科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搭建起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框架。
业内人士指出,《管理办法》的出台只是第一步。如何充分调动产业兼职教师、普通本科高校、企事业单位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如何确保产业兼职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所长,真正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前沿的行业知识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要从建立多措并举的支持体系、强化各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等多个方面入手,为打造一支强大的产业兼职教师队伍营造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