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船舶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船企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与高效的建造能力,于近期在多型高端船舶建造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交付的9500车位甲醇预留汽车运输船(PCTC)首制船,到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自主研发设计的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集装箱船正式开工,再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多艘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建造齐头并进,这些项目不仅展现了中船集团在船舶设计、建造及核心设备国产化等方面的深厚底蕴与创新能力,更彰显了其积极引领绿色低碳航运发展的坚定决心。这些高端船舶的相继问世,将为我国乃至全球航运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江南造船交付9500车位甲醇PCTC首制船
9月15日,江南造船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为安吉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9500车位甲醇预留PCTC系列船首制船“安吉茂盛”号签字交付。
“安吉茂盛”号设计总长228米,型宽37.8米,型深15.4米,结构吃水10.3米,服务航速18.54节,入级DNV船级社和中国船级社(CCS)。该系列船由上船院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一型尺度级别大、装载能力强、能效水平佳的低碳智能超大型PCTC。值得一提的是,“安吉茂盛”号配备的核心关键设备包括主机MAN B&W 7S60ME-C10.5-HPSCR及尾气处理(Scrubber)系统、滚装设备系统均由中船集团旗下企业生产,其核心设备均实现国产化。
据介绍,“安吉茂盛”号出坞后一个半月涂装打磨结束;得益于项目团队充分规划建造周期,涂装防滑砂工作前移,规避交叉作业,并在定重试验前完成;试航前系泊试验项目报验结束清零。通过进一步深入落实精益理念,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安吉茂盛”号保持了高标准、高质量的建造特点,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贡献了更多的江南力量。
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集装箱船开工
近日,由上船院自主研发设计的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1400TEU集装箱船“Yara Eyde”号在招商局工业集团威海船舶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建造。该型船为欧洲支线集装箱船,由挪威化肥巨头Yara International携手比利时船东CMB.TECH及航运公司NCL联合订造,主要服务于挪威—德国航线,入级DNV船级社。
“Yara Eyde”号可装载1400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配备WinGD X52氨燃料发动机、2个350立方米氨燃料储罐、供给和加注系统;氨作为主燃料时,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低于基线约94%,营运碳强度指标(CII)评级为A级,每年可减少约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集成“氨燃料主机+轴带发电机+可调距螺旋桨”动力系统,能在不同的海况下达到最优的推进效率;通过高压岸电技术实现港内零排放,主辅机均采用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氮氧化物Tier Ⅲ排放标准。
在“Yara Eyde”号研发过程中,上船院充分考虑氨燃料的毒性、腐蚀性等特点,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进行扩散性分析,划定危险区域和毒性区域,最大程度减少氨气毒性影响,保证人员防护安全,并制定紧急情况下的各种应对措施。
多艘LNG运输船建造齐头并进
近日,大连造船建造的多艘LNG运输船接连实现多个节点,生产稳步推进。
其中,大连造船为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6号船实现出坞节点。该船坞内建造期间,项目组牵头攻坚,统筹总装四部、LNG运行部等部门,提前实施惰气系统组装、机舱天吊安装等工序,并同步推进机舱油水柜密性试验、甲板大型舾装件安装等关键工序;同时,在平行体漂浮阶段顺利完成压载舱强度试验,坞内1/2/3舱货物围护系统声音试验一次性通过。
大连造船为上海中远海运液化天然气投资有限公司、中石化冠德控股有限公司建造的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9号船实现平行体漂浮出坞。该船采用双船并造建造法,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节律化生产。
大连造船为华光海运/中国燃气/中船租赁合资公司建造的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13号船完成铺底节点,该船是系列船中的第二艘。该型船由大连造船自主研发,货舱总舱容17.5万立方米,采用法国GTT公司的MARK Ⅲ Flex型货物围护系统,设置4个货舱用于LNG货品运输,同时配置再液化系统;装备2台WinGD LNG双燃料低速主机,集成智能废气再循环(iCER)系统,配置4台双燃料发电机,燃油和燃气模式下均可以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最严苛的排放标准。